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绿色空间设计工作室,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地方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形成立足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与城乡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平台。依托本土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城乡绿色空间设计的理论挖掘与设计应用。以学科交叉、政产学研协同共创为途径,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务实创新的设计能力、整体系统的逻辑思维,从区域发展到面向全国的具有全局观的环境设计人才。
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工作室以项目驱动为导向,依托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协同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生态机制。与内蒙古本地企业、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将社会环境需求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双导师制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以赛促学与创新驱动
践行“以赛促学、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将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构建“赛教结合、创研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化组织工作室学生参与专业赛事,将竞赛主题融入课程设计,以真实项目需求驱动教学创新,强化学生的方案策划、技术表达及跨学科协作能力。依托竞赛平台,推动教学转化,全面提升学生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形成“项目驱动+竞赛锤炼+在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地合作促地方发展
工作室应充分发挥环境设计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以设计赋能地方城乡更新与产业升级。聚焦地方环境更新、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等实际需求,组织师生团队参与地方文旅项目,将设计教学实践融入地方发展全过程,助力设计实践与地方文化、生态保护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基于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工作室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以赛促学、校地合作等多元教学路径结合,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建、服务社会与贡献地方等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
工作室通过多元协同机制,实现了教学资源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向共赢,逐步形成“专业扎根地方、设计服务民生、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特色。
1、教师队伍
赵昕,女,汉族,毕业院校: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环境更新设计
吕伯峰,男,汉族,毕业院校:长安大学,研究方向:建筑环境更新设计
王兰,女,汉族,毕业院校:南开大学,研究方向:人文景观
格日勒,女,蒙古族,毕业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社区环境共建
2、课程模块
环境设计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乡绿色空间设计工作室)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考核方式 |
学分 |
学时/周数 |
开课学期 |
备注 |
总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实践 |
269212121 |
绿色空间设计(1) |
考查 |
2.5 |
7周 |
|
|
|
|
5 |
12-18周 |
269212122 |
绿色空间设计(2) |
考查 |
4 |
9周 |
|
|
|
|
6 |
1-9周 |
269212123 |
绿色空间设计(3) |
考查 |
4 |
9周 |
|
|
|
|
6 |
10-18周 |
|
学分/学时(周数)合计 |
10.5 |
25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