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

设计硕士

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5 5


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学位名称

设计

专业学位领域

艺术

专业代码

1357

学习形式

全日制

学位级别

硕士

本方案总学分

58

本方案学位课学分

35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要求总学分

52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要求学位课学分

35

学科点说明:

本学科为设计(1357)一级学科硕士点,于 2021 年获批,2023 年正式招生,依托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设,学科点招生方向为:数字文化创新与产品设计、人机工效与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可持续与生态设计,培养上述方向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一、学位授权点简介

1.专业领域及代码设计/1357

2.学科简介

设计专业学位硕士以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导向,聚焦设计创新在产业升级、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价值,面向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智能制造升级与“双碳 标需求, 以“科技赋能设计、创新驱动产业 为理念,聚焦数字文化创新与产品设计、人机工效与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可持续与生态设计三个方向,通过设计创新打通文化传承-技术应用-生态治理价值链,为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可持续环境生态建设提供设计驱动力,培养具备前沿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创新思维与跨领域协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学术研究能力:掌握前沿技术工具、系统设计思维与产业转化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系统性学术研究的能力。

2.跨学科整合能力:具备跨学科协作素养,主导文化科技融合、人机效能优化、生态可持续领域的创新实践。

3.创新实践能力:主导产品、服务、系统或体验的创新设计,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掌握设计思维、用户研究、原型开发及迭代验证的全流程实践技能。

4.社会责任与伦理意识:坚守可持续设计伦理,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包容性设计中体现社会责任。

5.国际视野与领导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文献,熟悉国际学术前沿,胜任设计战略规划、团队协作与跨文化项目管理。

三、研究方向

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3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数字文化创新与产品设计、人机工效与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可持续与生态设计。

1.数字文化创新与产品设计:聚焦北疆文化 围绕文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式传承体系、非遗文化生态、博物馆文创设计与文化遗产传承、北疆传统工艺文化及其创新性转化、北疆文化的视觉传播与媒介融合,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形成创新理论与方法,并推进应用研究。研究工业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从工业产品形态认知与设计、功能结构与产品人机、产品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与创新设计。

2.人机工效与信息交互设计方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显示与交互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与文化智能、人机交互、复杂系统、社会关怀等领域的结合,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文化、面向产品-环境-服务系统的用户体验优化设计、面向复杂人机系统的科学设计与评估、严肃游戏与康复系统设计等,探索计算机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设计与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实现设计创新。

3.环境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方向:聚焦“双碳 ”目标、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与区域文化的系统问题,围绕棕地脆弱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工业遗产景观重构与可持续设计、乡土民居与城区环境改善与可持续设计、文化遗产活化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致力于推动区域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设计协同发展。

四、基本学制和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或工作现场完成,学位论文应坚持实际应用导向。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负责理论指导,聘请行业、企业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资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校内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兴趣和发展取向,指导研究生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 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校外导师提供或协助解决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场地或工作环境,系统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参与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的指导、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答辩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学院加强培养过程节点管理,强化学业预警机制,严格学位论文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送审等环节管理,强化论文选题前沿性、论文内容创新性、论文写作规范性。

六、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要求

1.全日制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为52学分,在申请答辩之前要修满所要求学分。

2.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其中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专业学位课(含课堂教学实践)为28学分。

3.非学位课分为公共非学位课和专业非学位课,非学位课至少需修满9学分。

4.必修环节(实践必修环节/开放性实践课程)分为专业实践、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共计8学分。

5.具体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学科

专业

设计专业(专业型)




       




公共学位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试

方式

备注






10002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必选课程




100020104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100030201

英语读写

64

4

1

考试









专业学位

100040216

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指导

20

1

1

考查







必选课程





116001107

当代艺术研究

48

3

1

考查




116001104

设计研究方法

48

3

2

考查




116001103

民族文化创新设计

48

3

1

考查




116001106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

48

3

1

考查




116001114

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

48

3

2

考查




1160011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48

3

2

考查




116001108

设计项目实践(1

48

3

1

考查




116001109

设计项目实践(2

48

3

2

考查




116001110

设计项目实践(3

48

3

3

考查


公共非

学位课

1000200303

人工智能与创新

16

1

1

考查

必选课程









专业非学位课

116002102

文化艺术田野调查

32

2

2

考查





116002113

人工智能与数智产品设计

32

2

2

考查




至少 3




116002114

用户研究与产品设计

32

2

2

考查




116002104

品牌文化研究与设计

32

2

2

考查




116002111

信息可视化

32

2

2

考查




116002115

城市景观微更新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116002116

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

内容

学时

学分

学期

专业实践

16×6

6

1-6

开题报告


1

3

中期考核


1

5

(一)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要的教学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要结合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经培养单位组织审核通过后实施,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实践结束后,按照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考核,经各考核认定合格后,计6学分。

(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在第三期完成。包括选题来源(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及方案、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的文献资料不少于10),题报告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除外)。

(三)中期考核

在开题报告通过后,第五学期对其学习与科研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查小组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所拟定的阶段计划及工作目标,审核并客观评价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度及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凡是中期检查推迟达两周以上者,其学位论文推迟答辩。

七、申请学位标准及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

(一)学位授予标准

硕士研究生需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并完成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中含设计实践,其中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两万字、设计实践需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工作, 同时完成申请学位成果要求的规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申请学位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取得以下一类成果:

1.以第一作者身份、学校为第一单位,在核心以上学术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 1 篇设计作品。

2.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 中国研究生实践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至少取得 1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至少取得1项省部级(一级学会(协会)赛事、教育部认定赛事)各类竞赛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3.以第一发明人或第二发明人(导师为第一发明人)身份、学校为第一单位专利权人,至少授权1项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

4.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学校为第一单位,在学术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

5.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学校为第一单位,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至少有1篇参会论文在会议上作宣讲报告并被会议收录。

八、其他

本培养方案自2025 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上一篇:建筑学(081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5年修订)

下一篇:设计学(140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